俄專家:殲20難成中國空軍主力蘇35帶來新機會
【環球軍事報導】經過幾年的談判,俄中最終簽署了向中國供應24架蘇-35戰機、總價值超過20億美元的合同。據《生意人報》消息,戰機單價超過8300萬美元。俄羅斯衛星網11月19日發表俄羅斯戰略和信息分析中心專家瓦西里·卡申的文章闡述了這份合同對中俄兩國的意義。
中國早在2008年就表示了對該型戰機的興趣,並在2011就其供應而正式要求談判。為什麼談判進行得那麼久?這其中有軍事、政治和技術方面的一些原因。
與90年代的交易不同,中國現在並不急於馬上彌補自己軍隊在技術裝備方面的重大缺陷。中國工業現在已經可以滿足中國人民解放軍對武器裝備的基本要求。因此,中國方面也就可以平靜地進行談判,從而從俄羅斯方面獲得最有利的合同條款。
在2009年新中國建國60週年閱兵後的一段時期,在中國的媒體上就能感受到對中國在國防工業領域取得成就的愉悅。在當時這種情況下,關於打算購買蘇-35戰機的傳言引起了中國公眾相當消極的反應。許多人認為,恢復從俄羅斯購買成品戰機已經不合時宜,也不符合中國軍事工業大國的地位,所有這一切都構成了談判的背景。
此外,中國還提出了在俄羅斯戰機上裝備中國製造的雷達電子設備(艙內設備)的問題。這就要求改變飛機結構、一系列的科研和試驗設計工作,相應地,對價格也要進行部分修改。這一切都需要時間。根據現有資料,對有限數量的戰機將裝備只有中國感興趣的、多餘的117C型發動機的說法完全沒有被證實。
總之,蘇-35對中國空軍是有益補充,購買它們的影響力遠遠超過所產生的費用。雖然中國目前正在測試兩種隱身戰機殲-20和殲-31,但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中國空軍和艦載航空隊的主力並不是它們,而是基於蘇-27平台的重型戰機——殲-11B、殲-11BS、殲-11D、殲-15、殲-16和它們的各種變形機。
因此,中國以蘇-27為基礎,找到進一步完善自己重型戰機的途徑十分重要,而蘇-35則為發展該系列戰機提供了最大可能性。在同一個航空團內使用這些戰機將可以詳細研究它們的優缺點以及戰鬥力。中國人設計的一些特性很可能會在自己的新戰機上得以應用。但許多其他的東西,在正常的時間內是不可能複制的,例如發動機和電子系統,中國可以從俄羅斯購買組件或組織聯合生產以獲得這些。
對俄羅斯而言,出口24架戰機也是划算的交易。首先,這改善了蘇-35計劃的盈利能力,也確保了在阿穆爾共青城的企業有長久的工作。與此同時,發生在2014年底的盧布貶值也使出口更加有利可圖;其次,像中國這麼大和有影響力的國家購買飛機,也有利於它們在其他市場的推廣;第三,不排除中方繼續購買該型飛機、單獨的系統,或者要求生產許可證。重要的是,要記住,大規模向中國供應蘇-27戰機也是從一批數量為26架的訂單開始的,後來根據規模,變成了出口和轉讓航空技術的巨大項目。
Today only(Smartphone only): 10% off for Ebay site - use code: EN4FALL